正向期望與走向成功

林碧雲

  當孩子內心裡帶著正面的自我期望時,他們將具有自尊自信,表現得更好,也更容易成功。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「自我應驗預言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」,又稱為「畢馬龍效應 (Pygmalion Effect) 」或「期待效應(Expectation Effect)」。

  在古希臘神話裡,有一位叫畢馬龍的雕刻家,用象牙雕刻出一座少女雕像,他卻愛上這座完美的少女雕像,每天對著雕像說話,並祈禱雕像成為真人,此般真情感動了女神,賦給那座雕像生命,與雕刻家共結連理。這個故是被應用於教育方面,即稱畢馬龍效應,意思是個體對自己期待的事物,採取正向積極的態度,將會影響周遭人對自己的態度與看法,連帶獲得助力,而為自己帶來正向的力量,產生好的結果。

  比馬龍效應在教育應用的成效顯著,許多學術研究驗證,當我們對孩子抱持正向期待時,孩子會往正向發展;當我們給予孩子更高的期望時,孩子就有更優的表現;當我們深信孩子會達成目標時,孩子就會如我們所願。以白話來說:「說你行,你就行,不行也行;說你不行,你就不行,行也不行。」也可以說,對一個孩子傳遞積極的正向期望,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,發展得更好。反之,對一個孩子傳遞消極的期望,將會使他自暴自棄,放棄努力。

另外,自我驗證預言的力量對個體發展影響很大,自我正面期待會促使個體為了達到此期待而積極行動,最終達成目標。古今中外,許多有成就的人都對自己具有高期待,充滿自信,並且深信自己會成功,這種積極正面期待的態度就是贏家的態度。我們教導孩子時,要訓練孩子對自己有正向期待,並且深信自己的期待是會達成的。因為孩子心中怎麼想、怎麼相信,就會有怎麼樣的成就。

  那麼,我們該如何應用比馬龍效應來教導孩子呢?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努力:

  首先,幫助孩子為自己勾繪一個健康正面的自我圖像(心像)--父母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,就要協助孩子形塑心目中的自我形象,諸如「我很好,我很棒,我是健康快樂且積極努力的人」,藉由心像的建立,培養孩子喜歡自己、接納自己,並能充滿自信,對未來永遠抱著希望。

  第二,訓練孩子正向思考—最簡單的是存好心、說好話。心存善念,可以讓孩子帶著充滿平和的心,過快樂的生活;說好話,就是說積極正面的話,並且停止說抱怨的話,如「這次考試我一定考不好」,可以改為「這次考試我會努力看看」或者是「我希望考得好……」。正向思考還包括勇敢面對困境,當孩子遭遇到挫折時,勇敢面對,積極處理困難,然後轉換心情,重新面對新的事物。俗話說,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,人不轉境轉,境不轉心轉,正是處理困境的最佳心態。

  第三,應用「自我預言」—只要我努力,我就會更好;並且不斷認為自己做得到。抱持這樣的態度,自我的心情、行為與環境都會被這樣的氣氛包圍,自然而然朝此方向前進,實現預言。

  第四,專注願望,觀想願望達成的畫面—專注於願望的實踐,並常在腦海想像「願望已實現」的畫面,體會它帶給自己的愉悅,可以強化自己實踐願望的動力,增加實踐的機會。

  培養孩子正向思考、正向期待,是個累積的歷程。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,沒辦法一兩天就能訓練出來,然而受到師長關懷、重視和鼓勵下的孩子,無論自尊、自信、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會有很大進步;相反的,受到漠視甚至是輕視的孩子,就有可能一蹶不振。因此,無論父母或老師,如果能應用畢馬龍效應,把孩子看成有希望的人才,提升孩子的自尊心,配合欣賞和稱讚,來啟發孩子的上進心,提供機會讓他們的潛能表現出來,最終就能如你所期望,孩子一定可以有令人滿意的成就。